2022年检验职称考试高频考点汇总

发布于 2023-06-04 12:35:57

2022年检验职称考试时间虽然已经延期了,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刻备考一刻也不能松懈,大部分的检验小伙伴们的备考已经拉开帷幕,为了帮助检验职称各位考生备考复习,及时巩固考点,小编为大家整理2022年检验职称考试常见高频考点汇总如下:

2022临床检验基础考点:

常用抗凝剂和使用方法

常用抗凝剂和使用方法: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有钠盐或钾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EDTA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建议,CBC抗凝剂用EDTA-K2•2H2O,量为1.5~2.2 mg/ml血液。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2)草酸盐:常用有草酸钠、草酸钾、草酸铵,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草酸盐不适于凝血检查。

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可使红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则可使红细胞胀大,两者按适当比例混合,恰好不影响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可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双草酸盐抗凝剂可使血小板聚集、影响白细胞形态,不适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3)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但肝素可引起白细胞聚集,瑞氏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不适于CBC、细胞形态学检查。

(4)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尿标本种类主要分类-

2022年检验职称常见考点

1.晨尿

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收集的尿标本,即为首次晨尿。这种标本尿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浓度较高。但夜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硝酸盐及葡萄糖易被分解,不利于检出在酸性环境中易变的物质,因而推荐采集第2次晨尿代替首次晨尿。

2.随机尿

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但此尿标本,仅反映某一时段的现象,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体位等)的影响,可致尿检成分浓度减低或增高。

3.计时尿

按特定时间采集尿标本。

(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点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尿。

(4)特殊试验尿: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前、后时段的尿,用无菌容器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患者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用。

《寄生虫学及检验》的

10个必备考点!

1.隐孢子虫:

主要寄生于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内,影响了机体对脂肪和糖类的吸收而导致腹泻。

隐孢子虫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其感染是AID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是目前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的最 佳方法。

2.结肠小袋纤毛虫

是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

寄生于人体结肠内。

感染阶段:包囊。

3.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

肝吸虫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

虫卵形似芝麻粒,黄褐色,甚小。

是常见虫卵中最小的。

感染阶段:囊蚴。

致病阶段:成虫。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内查到华支睾吸虫卵是主要的确诊依据。

4.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小肠上段。

终宿主:犬、狼和豺等犬科食肉动物。

中间宿主:羊、牛、骆驼、猪、鹿和马等食草类动物。

感染阶段:虫卵。

致病阶段:棘球蚴。(棘球蚴在人体内最多见的寄生部位是肝。)

5.丝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丝状蚴。

夜现周期性: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日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日晨4时。

致病阶段:丝虫的成虫、丝状蚴和微丝蚴均是致病阶段,其中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中间宿主:蚊。

终宿主:人。

班氏微丝蚴:库蚊。

马来微丝蚴:按蚊。

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

6.日本血吸虫:

雌雄异体,呈雌雄合抱状态。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内。

感染阶段:尾蚴。

中间宿主:钉螺。(日本血吸虫只有一个宿主)

致病阶段: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对宿主均有致病作用,其中以虫卵致病最为严重。

7.疟原虫: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常见的为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次之,其他两种罕见。

四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均以人为其中间宿主,雌性按蚊为终宿主,生活史中具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世代交替。

人:中间宿主——裂体生殖。

蚊:终末宿主——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致病阶段: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

感染阶段:子孢子。

传播方式:蚊虫叮咬。

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8.杜氏利什曼原虫(导致黑热病):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传播媒介:白蛉。

检出率最高的是肝脾穿刺,但是危险性大。最常用的是骨髓穿刺。

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是:锑(ti)剂。

9.旋毛形线虫: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中。(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中,旋毛形线虫不产卵直接产幼虫。)

旋毛虫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感染阶段:幼虫包囊。

有多种保虫宿主,人可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

猪是人类旋毛虫病主要的传染源。

10.刚地弓形虫:

感染阶段:卵囊(存在于猫的粪便中)。

致病阶段:速殖子。

慢性感染阶段:包囊。

终宿主:猫及猫科动物(虎、狮)。

传染源:主要为家猫。

2022检验职称必备考点:

阴道分泌物的一般性状

(一)外观

1.正常 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稀糊状,无气味,量多少不等。其性状与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情况有关。

2.异常

(1)大量无色透明黏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药物后及卵巢颗粒细胞瘤。

(2)脓性白带:黄色有臭味,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见于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腔积脓、阴道异物等;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3)豆腐渣样白带:常见于真菌性阴道炎。

(4)血性白带:有特殊臭味。见于宫颈癌、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慢性重度宫颈炎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等。

(二)pH

正常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4~4.5。pH值增高见于各种阴道炎,幼女和绝经后的妇女。

速度掌握!

胎儿成熟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一)胎儿肺成熟度检查

1.羊水泡沫试验(振荡试验)

(1)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双管法,第1支试管羊水与95%乙醇的比例为1:1;第2支试管比例为1:2,用力振荡15~20s后,静置15min后观察结果。

(2)结果判断:①两管液面均有完整的泡沫环为阳性,意味着L/S≥2,提示胎儿肺成熟。②若第一管液面有完整的泡沫环,而第二管无泡沫环为临界值,提示L/S<2。③若两管均无泡沫环为阴性,提示胎儿肺未成熟。

2.羊水吸光度测定

羊水吸光度(A)试验是以羊水中磷脂类物质的含量与其浊度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检测方法:测定波长为650nm时羊水的吸光度值。结果判断:A650>0.15为临界值。

3.卵磷脂/鞘磷脂(L/S)测定

(1)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TLC)。

(2)结果判断:①正常L/S≥2。②L/S<1:表示胎儿肺不成熟,易发生IRDS。③L/S=1.5~1.9:表示胎儿肺不够成熟,可能发生IRDS。④L/S=2.0~3.4表示胎儿肺已成熟,一般不会发生IRDS。⑤L/S=3.5~3.9表示胎儿肺肯定成熟。⑥L/S≥4.0表示过熟儿。

(二)胎儿肾成熟度检查

1.肌酐测定

(1)结果判断:①妊娠34~36周时肌酐≥132.4μmol/L,足月妊娠时肌酐≥176.5μmol/L。②危险值为<132.4μmol/L。③安全值为>176.5μmol/L。④132.4~176.5μmol /L为临界值。

(2)临床意义:从妊娠中期起,羊水中肌酐逐渐增加。本试验主要反映胎儿肾小球的成熟度。

2.葡萄糖的测定

妊娠23周羊水中葡萄糖浓度逐渐增加,24周达高峰,以后随胎儿肾成熟,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作用增强,胎尿排糖量减少,加上胎盘通透性随胎龄增加而减低,羊水葡萄糖浓度逐渐减低。

结果判断:①临产时可减低至0.40mmol/L以下。②羊水葡萄糖<0.50mmol/L,提示胎儿肾发育成熟。③>0.80mmol/L为不成熟。

(三)胎儿肝成熟度检查

1.改良J-G法测定法结果判断

①正常胎儿羊水胆红素应<1.71μmol/L。②1.71~4.61μmol/L为临界值,胎儿可能有不正常情况。③>4.61μmol/L胎儿安全受到威胁。④>8.03μmol/L多有胎儿窘迫。⑤母胎血型不合溶血羊水中胆红素达16.2μmol/L时,应采取终止妊娠措施,否则胎儿多难存活。

2.分光光度计测定法结果判断

A450:①<0.02,提示胎肝成熟。②0.02~0.04,为胎肝成熟可疑。③>0.04,为胎肝未成熟。

(四)胎儿皮脂腺成熟度检查

1.检测方法

脂肪细胞经1g/L尼罗蓝溶液染色后为无核橘黄色细胞,而其他细胞则染成蓝色。计数200~500个细胞,计算出染橘黄色细胞百分率。

2.结果判断

羊水中脂肪细胞出现率:>20%则认为胎儿皮肤已经成熟;10%~20%为临界值;<10%则认为胎儿皮肤不成熟;>50%表示过期妊娠。

(五)胎儿唾液腺成熟度检查

结果判断:羊水淀粉酶>300U/L,为胎儿唾液腺成熟的指标;200~300U/L为临界值;<200U/L为胎儿唾液腺不成熟;>120U/L提示唾液腺成熟(somogyi法)。

2022重要考点:

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点: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 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至胚胎第5个月逐渐退化。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长骨髓已开始造血,随胚胎发育,骨髓造血日趋发育。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髓腔中呈现密集的造血细胞灶且各系造血细胞均可见到,缺乏脂肪,这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髓造血迅速增加。

胚胎时三个造血阶段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出生后造血器官

(1)骨髓造血: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1)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

2)黄骨髓: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健康成人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2)淋巴器官造血: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淋巴干细胞,其再分化成T、B淋巴祖细胞。B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发育;T祖细胞随血流迁移至胸腺、脾和淋巴结内发育成熟。

(3)髓外造血: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髓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

3.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四周的支架细胞、组织。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

2022检验职称考点!

正常骨髓象常见考点总结!

**

正常骨髓象是什么?为了帮助检验职称考生了解,助力检验职称考生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25%,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5%,幼巨核细胞0~10%,颗粒巨核细胞10%~50%,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20%~70%,裸核0~30%。血小板较易见,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

血液凝固机制-

2022年临床血液学检验考点

**

1.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

(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γ-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基础。

(2)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Ⅰ、FⅤ、FⅧ和F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

(4)其他因子:包括FⅢ、FⅣ。正常情况下,FⅢ不存在于血液中。FⅣ即Ca2+。

2.凝血机制

(1)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2)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3)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

2022年考点总结!

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知识点!

**

1.钙、磷、镁的代谢

(1)钙:钙在十二指肠吸收,是在活性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肠管的pH可明显的影响钙的吸收,偏碱时减少钙的吸收,偏酸时促进吸收。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食物中钙、磷比例对钙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Ca2+:P3+=2:1时,吸收最佳。钙通过肠管和肾排泄,由消化道排除的钙包括未吸收的和由肠管分泌的。每日由肾小球滤过钙约10g,但由尿中排出的仅约150mg,所以大部均由各段肾小管回吸收了。尿钙排出量直接受血钙浓度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时,尿中几无钙排出。血清pH对血钙浓度有显著影响,酸中毒时Ca2+浓度升高,碱中毒时Ca2+浓度下降。

(2)磷:人进食的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95%被肾小管回吸收。

(3)镁:镁的日摄入量约250mg,其中2/3来自于谷物和蔬菜。小肠对镁的吸收是主动运转过程,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镁,成人也可从消化液的吸收中回收镁,长期丢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瘘)是缺镁的主要原因。肾是镁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100mg。高镁可影响成骨作用,骨镁升高,使骨化过程减慢,可能发生骨营养不良。

2.钙磷代谢的调节 钙、磷的吸收、排泄,血液中的浓度,机体各组织对钙、磷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都是在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的调节下进行的。

(1)甲状旁腺激素是维持血钙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骨是最大的钙储存库。甲状旁腺激素总的作用是促进溶骨,提高血钙;促进磷的排出,钙的重吸收,进而降低血磷,升高血钙。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并进而促进肠管对钙的重吸收。

(2)降钙素:由甲状旁腺细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钙和血磷。血钙升高能刺激降钙素的分泌,两者呈正比关系。磷酸盐亦能加强其作用。此外它还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降低血磷。

(3)维生素D:在肝和肾的作用下,维生素D3转变成1α,25-(OH)2-D3。1α,25-(OH)2-D3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比维生素D3强10~15倍。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小肠、骨和肾。1α,25-(OH)2-D3有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和运转的双重作用;能维持骨盐溶解和沉积的对立统一过程,有利于骨的更新和成长。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在正常人体内,通过上述三种物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血钙、血磷浓度的相对恒定。

**

抗原抗体结合力考点-

2022临床免疫学及检验

**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 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 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 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消失,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