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在我们检验科的日常工作中难免会碰到检测结果异常的情况,导致结果异常的原因各不相同。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案例分享是Ca离子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查找,希望通过本期的案例分享能为您带来启发。
案例分享
某日立7600-120全自动生化仪用户处,P模块出现Ca离子检测结果异常偏高的情况,科室与工程师联络到现场进行处理。经硬件工程师确认,清洗机构、搅拌机构等均未发现异常,且单独进行重复性验证,CV符合实验室要求。对反应曲线进行分析,曲线如下(左上、左下、右上分别为不同异常结果的反应曲线,右下图为正常结果的反应曲线):初步怀疑是试剂针或反应杯的携带污染。
原因分析
Ca离子项目测定的结果计算采用终点法,即反应到终点后吸光度达到平衡,吸光度不再变化。而通过查看反应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异常结果的反应曲线明显不符合终点法的吸光度变化规则(即未出现反应平衡点)。一般这种情况首先考虑存在其他项目对Ca离子的检测产生了干扰。
在排查项目间干扰时,一般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将所有检测项目的R1,R2试剂当成标本进行测定,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是否有检测试剂中含有Ca离子;
2、记录异常检测结果样本检测所使用的反应杯,查找此反应杯测定的上一个项目。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原因排查,我们对该科室的生化仪P模块上进行测定的所有项目的试剂进行Ca离子测定,通过测定发现LPS试剂的Ca离子浓度为7.08mmol/L,恰巧在某些组合检测中有LPS和Ca相邻的情况,因此重点怀疑该项目的携带污染导致了Ca离子检测的异常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配制混合血清,分成6份,先将其中3份测定LPS随即将另外3份进行Ca离子检测,3份样本Ca离子检测结果分别为:3.21mmol/L;2.39mmol/L;2.33mmol/L,符合试剂针携带污染的规律。待机器停机后,重新测定6份血清的Ca离子浓度(与原测定使用相同的比色杯),6份血清的Ca离子浓度没有明显差别,基本排除比色杯的交叉污染。但由于比色杯的携带污染,往往是个累积的过程,单次的测定可能无法完全排除,遂在设定特殊清洗时同时设定了试剂针和比色杯的特殊清洗。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找出了该科室CHE异常偏低的患者标本及其影响因素GSP和TBA。
案例总结
Ca离子的测定作为临床重要指标,过高过低都作为危急值管理,对于明显与既往结果不符的标本,我们可以先通过查看反应曲线图,对于曲线异常的样本进行复查,排查影响因素并及时与临床进行必要的沟通。
-转自日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