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发布于 2023-06-20 16:02:32

大肠杆菌(_Escherichia coli_),又叫大肠埃希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胃肠道感染或尿道等多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

一、分类

根据其致病机制不同,主要有五种类型: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enterovirulent  E.coli)。

二、临床表现

(1)ETEC:是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在发展中国家极为常见,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在疾病传播中有重要作用,人与人之间不传播。腹泻常为自限性,临床症状可从轻度腹泻至严重的霍乱样腹泻,平均病程3~4天,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致病物质主要是肠毒素和定植因子,后者可使细菌粘附到小肠上皮细胞上。不损坏也不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是人类霍乱样病人大便中新发现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

(2)EPEC: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早发现的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者可致死,成人感染少见,有高度传染性在医院中常引起暴发流行,但在发达国家已不常见。不产生肠毒素及其它外毒素,无侵袭力。病菌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粘膜表面大量繁殖,粘附于微绒毛,导致刷状缘被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

(3)EIEC: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所致疾病很像菌痢,腹泻呈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故曾称志贺样大肠埃希菌。不产毒素,能侵袭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多数菌株无动力,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均近似志贺菌。因此,若不注意,易误诊为志贺菌。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

(4)EHEC:可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1982年首先在美国发现,血清型主要为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症状包括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发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大肠炎)。还可能出现发烧和呕吐。污染食品是EHEC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如未煮透牛排和其他肉类制品、水、未经巴氏消毒过的牛奶、果汁和生的蔬菜和水果。致病因子主要有菌毛和毒素,病菌进入消化道后,由紧密黏附素介导与宿主末端回肠、盲肠和结肠上皮细胞结合,然后释放毒素,引起血性腹泻。

(5)EAEC:可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不侵袭细胞,可产生毒素和黏附素,是进入肠道后粘附于小肠内皮细胞,通过菌落定居因子的作用在局部致病,引起腹泻。

大肠埃希氏菌如位移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引起肠外感染。肠外感染以泌尿系统和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如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等化脓性感染;在婴儿、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大肠埃希氏菌可引起败血症;在新生儿,还可引起脑膜炎。

大肠杆菌能在5℃~50℃的环境生存,以36℃为最适合,刚好与人体体温一致。由于它不耐高温,因此日常生活中食物煮熟煮透是关键。

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肉等动物性食品。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所有可能接触腹泻排泄物污染的人都要仔细洗手。

提倡母乳喂养,如果食用婴儿配方奶应使用超过 70℃的热水冲调奶粉, 并在冲调后2小时内尽快喂哺;对于早产儿、低体重或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应使用商业无菌的液态婴儿配方奶。

编辑:阿毛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