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职称考试高频考点来啦!

发布于 2023-06-21 15:03:24

1.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分钟,如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

2.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血浆在4°C保存24小时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减少95%。低温(4°C)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

3.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必须以1mol/L的HCI清洗。载玻片应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4.染色过深、过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密切相关。过深纠正方法是缩短染色时间、稀释染液、调节pH;过浅纠正方法是延长染色时间、调节pH。

5.红细胞计数参考值: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6.血红蛋白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7.红细胞平均指数参考值:成人:MCV80~100fl;MCH26~34pg;MCHC320~360g/L。

8.血沉管置血沉架上应完全直立,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下降,会加速红细胞沉降,如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

9.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称为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

10.火焰状浆细胞:浆细胞体积大,胞质红染,边缘呈火焰状。见于IgA型骨髓瘤。

11.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50~1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红细胞,从125~200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

12.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128以上。

13.抗球蛋白法配血法:又称Coombs试验。是最可靠的确定不完全抗体的方法,但操作繁琐。抗球蛋白法配血法是最早用于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方法。直接抗球蛋白法可检查受检者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间接抗球蛋白法可用于鉴定Rh血型及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14.聚凝胺法配血法可以检出IgM与IgG两种性质的抗体,能发现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

15.卡式配血/血型鉴定检测法国或为国际安全输血检查的推荐方法。

16.Rh血型系统的抗体多由获得性免疫产生,血清中很少有天然抗体,故不需要做反定型。

17.血液制品贮存温度和时间

18.尿标本采集容器应符合以下条件:材料由不与尿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一次性环保型材料制成;一般应能容纳50ml以上尿的容积;必须干燥、清洁,无污染物、无渗漏、无化学物质。

19.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20.冰乙酸用于检测尿5-羟色胺、醛固酮等的尿防腐。

21.无尿指尿量<100ml/24h,或12小时无尿液产生。肾受汞等毒性物质损害,常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

22.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

23.脓尿、菌尿均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等。

24.相差显微镜法: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照射标本,产生明暗不同的反差进行识别,有助于辨别透明管型、不典型红细胞、新鲜尿中血小板。

25.偏振光显微镜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射性的物体进行鉴别,如可显示盐类结晶的精细结构。

26.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可见淋巴细胞管型)。

27.正常尿中无蜡样管型。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

28.草酸钙结晶属正常代谢成分,但在新鲜尿中大量出现此结晶伴随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的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尿路结石约90%为草酸钙结晶。

29.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30.肝细胞性黄疸见于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

31.梗阻性黄疸因无胆红素排入肠腔,粪便呈白陶土色,尿胆原阴性,尿胆素亦阴性。

32.尿微量清蛋白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尤其当尿清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20ug/min尿,常作为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全身性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33.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酸、强碱等物质。使用干化学尿比密测定时,变化范围为pH6.2~7.0,当尿液pH≥7.0时,造成结果偏低,应在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作为由于碱性尿损失的补偿。

34.尿亚硝酸盐试验是细菌感染的指标。阳性结果的产生取决于3个条件:①尿液中的致病菌须含有硝酸盐还原酶。②体内有适量硝酸盐的存在。③尿液在膀胱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4小时)且排除药物等干扰因素。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尿液中尿胆原、维生素C、尿pH大于6,尿量过多,都有可能造成亚硝酸盐假阴性结果。

35.尿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对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及亚硝酸盐可产生严重的负干扰,干扰的程度随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6.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定量参数主要包括:红细胞(RBC/ ul)、白细胞(WBC/ul)、上皮细胞(EC/ul)、管型(CAST/ul)、细菌(BACT/ul)。

37.粪便检验,检查蛲虫时需要用透明薄膜拭子或棉拭子于清晨排便前拭取肛门四周,并立即镜检。

38.消化道溃疡经治疗后粪便颜色已趋正常,但隐血试验阳性仍可持续5~7天,隐血试验转为阴性可作为判断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标。

39.隐血试验免疫学法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检验,而40%~50%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检出;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抗原)浓度过高造成的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即后带现象),亦可出现假阴性。

40.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检验。滴加1~2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上,以竹签挑取含有黏液或血液等可疑部分的少量粪便,若外观无异常则需粪便内外多点取材,混悬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涂片,厚度以通过悬液能看清纸上的字迹为宜。进行显微镜检验时,原则上要观察10个以上的高倍视野。

41.蛋白商反映了脑脊液球蛋白与清蛋白的比例变化。①蛋白商增高:提示脑脊液球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梅毒、脑脊髓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②蛋白商减低:提示脑脊液清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脑肿瘤、脊髓压迫症等。

42.目前,将浆膜腔积液的检验分为三级:一级检验:一般检验项目,包括比密、总蛋白、Rivalta试验、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计数及细菌学检验;二级检验:主要为化学检验、包括CRP、LD、ADA、LzM、AMY、葡萄糖等;三级检验:主要为免疫学检验,包括CEA、AFP、肿瘤特异抗原、铁蛋白等。

43.室温下正常精液常在排出后30分钟内自行液化。若超过60分钟仍未液化,则称为精液迟缓液化症。

44.先天性精囊腺缺如,果糖为阴性。精囊腺炎时,果糖含量减低。在无精症和射精量少于1ml者,若精浆中无果糖为精囊阻塞;有果糖,则为射精管阻塞。

45.卵磷脂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正常前列腺液涂片中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前列腺炎时数量常减少或消失,分布不均,有成簇分布现象。

46.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为:①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后形成;②PH:>4.5;③胺试验:阳性;4.阴道分泌物稀薄均匀。凡有线索细胞,再加上述任意其他2条,诊断即成立。

47.胃液检查对胃泌素瘤、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果空腹胃液量大于100ml,BAO大于15mmol/h,MAO大于30mmol/h,且BAO/MAO大于0.6,即可考虑胃泌素瘤。临床上通过胃液检查和血清胃泌素的测定,95%的胃泌素瘤可确诊。

48.高分化鳞癌:癌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以表层细胞为主。癌细胞的多形性和癌珠是高分化鳞癌的标志。低分化腺癌:胞体较小,多成团互相重叠,极性紊乱,易融合成团呈花边样或桑甚样。

49.骨髓检查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0.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在细菌性感染中球菌性感染较杆菌性感染为高;在球菌性感染中,急性较慢性为高。病毒性感染时,NAP积分值一般无明显变化。因此,本染色法有时可帮助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

51.红细胞增多症的NAP积分值升高,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NAP积分值无明显变化,因此本法可用来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52.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①(-)胞质无色;②(+)胞质呈淡红色;③(++)鲜红色沉淀布满胞质;④(+++)深红色沉淀充满胞质。

53.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前者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后者为阴性。

54.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经有效铁剂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多。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方法。

55.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又称Rous试验。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um的蓝色颗粒。慢性血管内溶血时阳性。

56.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特殊试验:①脆性试验:红细胞常于0.68%NaCl液中开始溶解,0.4%NaCl液中完全溶解,盐水渗透脆性增加,孵育后脆性更高,ATP或葡萄糖能够纠正筛选试验,红细胞寿命期缩短;②自溶试验:溶血大于5%,加ATP可减轻溶血;③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红细胞骨架蛋白、收缩蛋白缺陷。

5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①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 test)、蔗糖溶血试验、蛇毒溶血试验、尿潜血(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等,其中两项阳性或一项阳性,但对照阴性,结果才可靠;②排除其他需鉴别的溶血性疾病;③作为研究可采用补体溶血敏感试验,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查GPI锚蛋白及PIG-A基因。

58.异丙醇沉淀试验临床意义:不稳定血红蛋白(包括HbH)于5分钟时出现沉淀,20分钟内沉淀逐渐增加,甚至成絮状或粗颗粒状。血液中含有较多HbF、HbH、HbE时也可出现阳性结果。

59.G-6-PD缺乏症分为4种类型:蚕豆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60.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筛检试验:PK荧光斑点法: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25~60分钟荧光消失,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60分钟荧光不消失。确诊试验:PK活性检测,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35%,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

6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F增加,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症HbF高至100%。

62.Hb Bart病Hb明显下降,红细胞中心淡染,异形、靶形和有核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在阳极出现Hb Bart大于90%,可见少量的HbH和Hb Portland,抗碱血红蛋白增加。

6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骨髓象:骨髓粒红比例缩小或倒置,呈现幼红细胞增生,偶见红细胞系统轻度巨幼样变。再障危象发生时,全血细胞减少,迁延数周。

64.铁粒幼细胞贫血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增多,铁粒幼细胞百分数增加、铁颗粒增多变粗;如幼红细胞铁颗粒在5个以上(正常少于4个),围绕并靠近核排列半环(绕核1/3以上,如衣领状),称此为环形铁粒幼细胞。

65.维生素B12缺乏症和叶酸缺乏症:骨髓象:主要表现为三系细胞巨幼样改变,尤其是红细胞系列出现早、中和晚巨幼红细胞大于10%,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幼样变。维生素B12缺乏症:血清维生素B12检测(放免法)小于74~103pmol/L;红细胞叶酸检测(放免法)小于227nmol/L。叶酸缺乏症:血清叶酸检测(放免法)小于6.91nmol/L(小于3ng/ml);红细胞叶酸检测(放免法)小于或等于227nmol/L(小于50~100ng/ml)。

66.再生障碍性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有小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极低,血小板计数早期减少。骨髓各穿刺部位大多增生不良,但也有个别部位呈暂时增生,正常造血成分被脂肪组织取代。三个细胞系减少,白细胞常低于2×10儿,粒细胞显著减少,多为淋巴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减少,全片不见或仅有数个。

67.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又称急性再生障碍危象,即在原有慢性贫血病或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在某些诱因作用下,促使造血功能紊乱和代偿失调,血细胞暂时性减少或缺如,一旦诱因除去,危象随之消失。

6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0型细胞化学染色:POX及SB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小于3%。PAS及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69.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a型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7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7型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粒系及红系细胞增生均减低。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全片巨核细胞可多达1000个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为主。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大于30%,根据分化程度分两种亚型:未成熟型:以原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成熟型:原始巨核至成熟巨核细胞同时存在。

7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甚至缺如。

72.恶性组织细胞按形态学特征,可归纳为下列五型: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性组织细胞。

73.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象变化不大。除增生活跃及核左移外,常有毒性颗粒改变。少数病例原始和幼稚细胞增多,但无形态畸形。通常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74.戈谢病细胞化学染色:戈谢细胞糖原、酸性磷酸酶及苏丹黑B染色阳性或强阳性,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阴性。

75.尼曼-匹克病骨髓象的特征是可见到尼曼-匹克细胞。

76.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患者vWF缺陷,使FVIII不稳定,导致FVIII:C活性减低,故APTT延长。血友病A患者长期输注FVIII,可产生FVIII抑制物,引起APTT延长。一些患者存在狼疮抗凝物(LAC).使APTT延长。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产生大量的FDP,使APTT延长。

77.vWF增高:vWF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很多情况下都增高,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等)、肾小球疾病、DM、妊高征及大手术后。

78.PAlg增高:见于ITP,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lgM、PAlgA和PAC3,其灵敏度可高达100%。

79.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病):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集;贮存池病: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a颗粒缺陷时,血小板凝集和聚集均正常;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低下。

80.FIB降低见于先天性低或无FIB血症、遗传性FIB异常、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8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82.血清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

83.血浆D-二聚体在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84.发色底物法:该法主要是利用测定产色物质的吸光度变化来推算所测定物质的含量。

85.病理性高血糖:①各型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Cushing病、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②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引起颅内压升高刺激血糖中枢以及在疾病应激状态时;③脱水,血浆呈高渗状态,见于高热、呕吐、腹泻等。

86.OGTT的主要适应证:①无糖尿病症状,随机或空腹血糖异常者;②无糖尿病症状,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③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④有糖尿病症状,但随机或空腹血糖不够诊断标准;⑤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感染,出现糖尿者;⑥分娩巨大胎儿的妇女或有巨大胎儿史的个体;⑦不明原因的肾病或视网膜病。

87.对于空腹或餐前尿糖阴性的轻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测定餐后2小时尿糖辅助诊断。也可在胰岛素治疗中用于指导调整药量,24小时尿糖定量对判断糖尿病的程度和指导用药较尿糖定性更为准确。

88.成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HbA(占95%~97%)、HbA2(占2.5%),HbF(占0.5%)。

89.GHb的测定可以反映测定前6~8周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

90.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的一个灵敏指标.能在短期内得到治疗效果的回馈,特别适用于住院调整用药的患者。

91.载脂蛋白A有Al、AlI、AlV。AI和AII主要分布在HDL中,是HDL的主要载脂蛋白。

92.a1-酸性糖蛋白(AAG)的测定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亦常增高,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降低。

93.铜蓝蛋白(CER)最特殊的作用在于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含量降低(10ml/dl以下),而伴有血浆可透析的铜含量增加。

94.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瘤浸润时迅速地升高,可达正常水平的数千倍。

95.配制的底物浓度应准确且足够大,底物液中应加入不抑制该酶活力的防腐剂并保存于冰箱中,以防止底物被分解。

96.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97.血清LD活性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肝病、肺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辅助诊断。同时,某些肿瘤转移后所致的胸、腹水中LD活性往往也升高。

98.测定ALT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肝硬化、肝癌时,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

99.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以肾脏最高,其次是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在肾脏、胰腺和肝脏中,此酶含量之比约为100:8:4。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该酶活性增高却不明显。测定尿中该酶活性有助于诊断肾小管疾患。

100.正常人动脉血的pH的参考值范围是7.35~7.45,平均7.4。pH<7.35为酸血症,>7.45为碱血症。

101.呼吸性碱中毒血液生化指标为血浆pH>7.45,PCO2明显降低,TCQ2减少,Cl-增高,K+轻度降低,AG轻度增高。

102.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遂引起高血钙。

103.肾小管病变如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尿磷排泄量增加,血磷下降。

104.Wilson病时血清铜明显降低。

105.碘是构成甲状腺素的必需成分。缺碘可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呆小症。

106.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标本可以是血浆、血清、全血、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和FK506测定采用的标本为全血,取样的多少和时间应根据监测的要求、目的及具体药物而定。取样时,必须表明患者的用药情况。一般怀疑中毒情况时,要在用药后,峰值时取样;怀疑药物剂量不足时,要在下一次用药前取样。

107.LD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是心、肾以LD1为主,LD2次之;肺以LD3、LD4为主;骨骼肌以LD5为主;肝以LD5为主,LD4次之。血清中LD含量的顺序是LD2>LD1>LD3>LD4>LD5。

108.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主要取决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09.尿钠浓度可作为估计肾小管坏死程度的指标。尿钠排泄量多少取决于胞外液量及肾小管重吸收的变化,在鉴别急性肾衰竭和肾前性氮质血症时有意义。

110.血清淀粉酶升高最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在发病后2~12小时活性开始升高,12~72小时达峰值,3~4天后恢复正常。

111.血清TT3与TT4浓度增高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和FT3、FT4一起可用在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甲减(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断、病情评估、疗效监测上。TT3是早期Graves病疗效观察及停药后复发的敏感指标。

112.原发性甲状腺性功能减退的最早表现是TSH升高,如TSH升高而T3、T4正常可能为亚临床型甲减,采脐血、新生儿血或妊娠第22周羊水测TSH(uTSH)有助于胎儿或新生儿甲减的诊断。

113.VMA测定可用于观察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定量意义上VMA是儿茶酚胺代谢产物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可用来估计内源形成的儿茶酚胺,其升高见于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髓质增生。

114.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15.间接凝集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以载体来分,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

116.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17、间接血凝试验,红细胞是大小均一的载体颗粒,最常用的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

118.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119.某些非离子型亲水剂对促进IC的形成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其作用是消除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120.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121.单向扩散试验检测时的注意点:①抗血清必须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在良好条件下保存;②每次测定都必须作标准曲线;③每次测定时必须用质控血清作质控,④注意双环现象(出现了两种抗原性相同成分)。

122.双向扩散试验,抗原性质的分析: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123.免疫电泳为定性试验,目前主要应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异常免疫球蛋白的识别与鉴定方面,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在免疫电泳后,可观察到异常的M蛋白沉淀弧。

124.免疫固定电泳可用于鉴定迁移率近似的蛋白和M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尿液、脑脊液等微量蛋白,游离轻链,补体裂解产物等。免疫固定电泳最大的优势是分辨率强,敏感度高,操作周期短,仅需数小时,结果易于分析,目前已作为常规检测。

125.RIA为竞争抑制性结合,反应参数与待检抗原量成反比,IRMA为非竞争性结合,反应参数与待检抗原浓度呈正相关。

126.荧光显微技术主要靠观察标本片上荧光抗体的染色结果作为抗原的鉴定和定位。因此标本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测的结果。在制作标本过程中应力求保持抗原的完整性。

127.间接法可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本法有两种抗体相继作用,第一抗体为针对抗原的特异抗体,第二抗体(荧光抗体)为针对第一抗体的抗抗体。本法灵敏度高,而且在不同抗原的检测中只需应用一种荧光抗体。缺点是容易产生非特异荧光。

128.均相酶免疫测定主要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均相法的优点是适合于自动化测定,但反应中被抑制的酶活力较小,需用灵敏的光度计测定,反应的温度也需严格控制,其应用相对要局限得多。

129.液相酶免疫测定:此类测定方法主要用于检测样品中极微量的短肽激素和某些药物等小分子半抗原,近年来的发展使其灵敏度可达ng至pg水平,与放射免疫测定相近。固相酶免疫测定:如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30.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本法有三个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反应的底物。

131.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无放射性污染,同时能达到放射免疫测定的灵敏度,而且还具有快速、准确、特异、可自动化等特点,因此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激素、肿瘤标志物、药物浓度及其他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

132.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多用于检测抗原,但亦可用于检测抗体。常见方法类型有:①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②竞争法测小分子抗原;③间接法测抗体。

133.不同的胶体金水溶胶因粒子大小不同,颜色亦不同。颗粒在5~20nm之间,吸收波长为520nm时,呈葡萄酒红色;颗粒在20~40nm之间,吸收波长为530nm时,呈深红色;颗粒为60nm,吸收波长为600nm时,呈蓝紫色;若离心去掉较大的金颗粒后,溶胶呈红色。

134.根据T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和表面CD分子表达至少可以将T细胞分为: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Th)、CD3+CD4-CD8+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和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等。

135.B细胞的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mlg)又称为BCR,表达于所有成熟的B细胞和大多数B细胞瘤的细胞表面,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原型,是B细胞最具特性的表面标志。又称抗原受体。成熟B细胞的mlg主要为mlgM和mlgD。

136.人类NK细胞表面标志主要以CD16、CD56来认定。目前多以CD3-、CD16+、CD56+作为NK细胞典型标志。

137.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的刺激物包括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和美洲商陆(PWM)、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和白色念珠菌等。

138.B细胞增殖试验原理与T细胞增殖试验相同,但刺激物不同,小鼠B细胞可用细菌脂多糖(LPS)作为刺激物,人则用含SP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及抗IgM抗体等刺激。

139.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140.流式细胞术用于AIDS病免疫功能的检测,是其最重要的检测手段,通过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可对HIV感染者或AIDS发病者进行鉴别。仅为HIV携带者,病毒未复制时,其Th细胞下降不明显;当发展为AIDS时,Th细胞水平明显下降,如Thl细胞<Th2细胞时,HIV在细胞间的传播和感染更敏感,更易发生AIDS。

141.免疫比浊法测定Ig,该法具有检测范围宽、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检测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测试)、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142.免疫球蛋白降低: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低Ig血症,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lg全缺,如Bruton型无Ig血症,血中IgG常小于lg/L,lgA与IgM含量也明显减低为正常人的1%。

143.SPI≤0.1表明肾脏有高度选择性地排泌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SPI>0.2表明肾脏是非选择性地排泌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

144.免疫固定电泳(IFE)技术是区带电泳技术与特异性抗血清的兔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方法,是临床鉴定M蛋白最常用的方法。

145.皮试试验由于影响因素多。假阳性的常见原因:①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②患者有皮肤划痕症;③抗原不纯或被污染;④抗原量注射过多。假阴性的常见原因:①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②患者皮肤反应较低;③受试者正使用抗组胺类药或激素类药;④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

146.结核菌素皮试目的:①了解机体是否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免疫力及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效果观察。人群中大约96%的人均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免疫正常者,皮试结果应为阳性。②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如细胞免疫正常,皮试结果阴性,可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患者极度衰竭时,即使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仍可为阴性。③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147.ANA在未治疗的SLE患者中的效价较高,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如SLE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征(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效价的ANA。ANA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148.抗dsDNA抗体是SLE患者的特征性标志抗体,该抗体阳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

149.抗Sm抗体仅发现于SLE患者中,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已列入SLE的诊断标准。

150.抗核RNP抗体是诊断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列入MCTD的诊断标准。

151.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

152.抗Jo-1抗体最常见于多发性肌炎(PM)。

153.抗Scl-70抗体几乎仅在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SS)患者中检出。

154.常见的RF有I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IgM型RF被认为是RF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免疫检验中常规方法所测定的类型。

155.抗CCP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对RA的特异性为96%,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出现阳性,具有很高的阳性预测值。

15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几乎都有AMA,AMA抗原组中M2型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最具有诊断意义。

157.B细胞表面存在着CD10、CD19、CD20、CD22等抗原。CD10只出现在前B细胞,CD19、CD20从原始至成熟的B细胞都存在,而CD22只在成熟B细胞表达。故检测这些B细胞标志可了解B细胞数量、亚型和分化情况。

158.T细胞功能体外试验:通常用PHA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试验来判断T细胞的功能。

159.HIV抗体检测:初筛试验常用ELISA法、胶乳凝集法和免疫金层析法。确认试验主要用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l20/gp160)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160.大多数细菌合适的pH为7.2~7.6。少数细菌对pH的需要明显不同,如霍乱弧菌pH8.4~9.2,结核分枝杆菌pH6.5~6.8,乳酸杆菌pH5.5。

161.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微需氧菌在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162.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163.金黄色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表皮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对新生霉素敏感;腐生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对新生霉素耐药。

164.链球菌属鉴定:①胆汁七叶苷试验:因D群链球菌能在40%胆汁培养基中生长,并可分解七叶苷,使培养基变黑;②Optochin敏感性试验:几乎所有的肺炎链球菌菌株都对Optochin敏感,而其他链球菌通常不被其所抑制;③马尿酸盐水解试验:B群链球菌具有马尿酸氧化酶,使马尿酸水解;④cAMP试验:羊血平板上B群链球菌与金葡菌协同形成箭头状溶血;⑤杆菌肽敏感试验:化脓型链球菌为阳性;⑥血清分群分型;⑦猪链球菌检测。

165.肺炎链球菌鉴定:①胆汁溶解试验:阳性;②)菊糖发酵试验:阳性;③动物试验:小白鼠对肺炎链球菌极为敏感;④荚膜肿胀试验:阳性;⑤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⑥快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166.脑膜炎奈瑟菌的鉴定主要通过氧化酶、糖类发酵和血清学等试验。①细菌染色形态;②氧化酶试验阳性;③触酶试验阳性;④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⑤荚膜多糖抗原直接凝集试验。

167.埃希菌属初步鉴定: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的菌形及染色反应,取纯培养物作生化反应。凡符合KIA:A/A或K/A、产气或不产气、H2S-、MIU:动力+或-、吲哚+、脲酶-,甲基红+,硝酸盐还原+,VP-,氧化酶-,枸橼酸盐-,可鉴定为大肠埃希菌。

168.志贺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的鉴别:①无动力,不发酵乳糖,靛基质阴性,赖氨酸阴性;②发酵糖产酸不产气(福氏志贺菌6型、鲍氏志贺菌13和14型、痢疾志贺菌3型除外);③分解黏液酸,在醋酸盐和枸橼酸盐琼脂上产碱。

169.沙门菌属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副伤寒甲、乙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170.克雷伯菌属标本的采集:肠炎患者采集粪便,败血症者采集血液,其他根据病症分别采集尿液、脓汁、痰、脑脊液、胸水及腹水等。

171.克雷伯菌属鉴定:①初步鉴定:根据KIA、MIU,结合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及氧化酶结果进行初步鉴定;②属的鉴定:关键是克雷伯菌属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反应;③种的鉴定:肺炎克雷伯菌吲哚阴性和不能在10°C生长,而催娩克雷伯菌吲哚阳性,能在10°C生长,不能在25°C生长。

172.霍乱弧菌标本采集以粪便为主,尽可能在患者用药之前采取。可用无菌棉拭子采取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亦可用直肠拭子由肛门插入直肠3~5cm处采集。一般米泔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蚕豆大小。

173.气单胞菌属分离培养:血液标本经肉浸液或胰化酪蛋白大豆肉汤内增菌后转种血琼脂平板或含氨苄西林血平板,脓汁、分泌物等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粪便标本接种肠道选择培养基。另一部分标本可接种于PBS,置4°C冷增菌后,于1、3、5、7、17天移种分离平板上。标本接种后,经35°C培养24~48小时,观察菌落。

174.弯曲菌属悬滴标本检查:取新鲜粪便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少许混合后,上覆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投镖式或螺旋状运动的细菌。脑脊液经3000r/min离心沉淀15分钟后,制成涂片作悬滴检查。

175.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有直接染色镜检,快速脲酶分解试验、碳标记(13C或14C标记尿素)呼气试验(如果CO,超标,提示HP存在)、有商品试剂盒检测粪便HP抗原、血清学检测抗HP菌体抗体或脲酶抗体、基因芯片法检测脲酶、细胞毒素和空泡毒素抗体。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毒素基因。

176.由于艰难梭菌的分离培养困难,所以在临床上一般不采用分离培养病原菌的方法,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细胞毒素试验阳性检测来进行诊断。在CCFA平板上的菌落,黄色,粗糙型,脂酶,卵磷脂酶阴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

177.产单核李斯特菌可根据下列特点加以确定:在血琼脂上有狭窄的β溶血环,25°C动力最强,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呈伞状生长,可在4°C冷增菌生长,木糖、甘露醇和H,S阴性。cAMP(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溶血)阳性。触酶试验阳性。

178.固体培养法: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对于结核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前针对标本应做适当的前处理,如痰可做4%H2SO4或4%NaOH处理20~30分钟,除去杂菌再接种于罗氏培养基,37°C5%~10%CO2培养,定时观察,至4~8周。此方法可准确诊断结核杆菌。

179.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的病原菌,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早期主要损害皮肤、黏膜和神经末梢,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此菌尚未人工培养成功,已用犰徐建立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180.铜绿假单胞菌初步鉴定可依据菌落特征、色素(约10%菌株不产生色素)、气味等以及涂片染色结果,氧化酶试验。

181.提高流感嗜血杆菌的阳性率:①初次培养应在5%~10%CO2环境;②生长需要X、V因子,故在培养基中应添加此因子;③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如巧克力琼脂中加一定量抗生素,1ml培养基中含万古霉素50ug,杆菌肽300μg,克林可霉素1μg,嗜血杆菌分离率可达96.7%。

182.立克次体培养法;①立克次体分离: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和Q热病原体分离多用动物接种。常用动物有豚鼠、金黄地鼠、小白鼠、大白鼠及家兔等。汉赛巴通体用人工培养基,埃立克体用细胞培养;②分离株的大量繁殖及保存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或细胞培养。

183.诺卡菌属标本采集:可采集痰液、支气管冲洗液、组织渗出液、脓液和脑脊液标本。标本采集后,应仔细查找有无黄、红或黑色颗粒,其直径一般小于1mm。本菌在脑脊液、胸腔穿刺液及痰液中多不形成颗粒。

184.钩端螺旋体属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等技术。一般在病初和发病的3~4周采取双份血清,监测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有脑膜刺激征的可抽取脑脊液检测抗体。

185.梅毒螺旋体直接镜检:一期梅毒取硬下疳渗出液,二期梅毒取梅毒疹渗出液,制成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直接镜检,如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有助于诊断。也可经镀银染色、Giemsa染色后光学显微镜检查。也可用直接荧光染色检查标本中的螺旋体。

186.流行性感冒病毒血清学诊断:需同时检测急性期(5天以内)和恢复期(2~4周)血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或4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187.甲型肝炎患者病期不长,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感染早期一般可用RIA或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AV IgM。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

188.临床实验室目前主要靠RIA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其中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者筛选的必检指标。

189.HCV感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慢性化的概率很高,感染过程很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病变,并呈慢性进行性。可发展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十分密切。

190.血培养:一般在患者发热初期或高峰期采集,或根据不同的发热情况在未用抗生素前采集。但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不少于3次。一般为静脉采血,成人采血量10~20ml,儿童3~5ml,婴儿1~2ml。床边直接注入血液培养基,否则用SPS抗凝剂送检,不得用EDTA,枸橼酸钠抗凝。

191.性传播疾病:一般用拭子取尿道脓性分泌物(男性)或宫颈分泌物(女性),供培养及镜检;梅毒患者取皮肤渗出液和淋巴穿刺液涂片;疱疹抽取疱内液体,或刺破小疮后,用无菌拭子采样。

192.墨汁负染色适用于隐球菌的检查,可见新型隐球菌具有宽厚荚膜。

193.乳酸酚棉兰染色适用于各种真菌的检查,酵母型细胞,菌丝和孢子被染为蓝色。

194.玉米粉聚山梨酯-80琼脂用于培养白假丝酵母菌,以观察其形成的厚膜孢子和假菌丝。

195.芽管形成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接种于0.2~0.5ml人或动物血清中,37°C孵育3小时(一般不超过4小时),取一接种环血清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细胞是否形成了芽管。

196.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常见于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大多由TEM1、2,SHV-1型突变而成。其他的基因型的类别还有CTX-M、TOHO等。ESBLs可以水解青霉素,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但头霉菌素和碳青酶烯类不受影响。

197.非封闭离心杯内离心管破裂时,关闭电源,待气溶胶沉降约30分钟后开盖,若离心机停止时发现离心管破裂,立即盖上离心机,密闭约30分钟。戴结实的手套清理消毒。其他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消毒。封闭离心杯内离心管破裂时,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处理。

198.感染性物质运输通常需要三层包装,装载标本的内层容器应密闭、防水、防渗漏,贴标示内容物的标签;第二层包装为吸水性材料,当内层容器泄漏时,吸收澄出的液体;第三层包装保护第二层包装免受物理性损坏。

转自—检验星空

编辑—阿毛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