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云直上”铁蛋白,究其原因是何在

发布于 2024-04-13 17:39:42

前言: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反应曲线可以监控生化反应的全过程,不同的反应曲线能全面反映标本、试剂与仪器的质量情况;进而能尽早发现标本、检测、定标及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结果的准确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矛盾的出现,是临床工作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一例异常报警的铁蛋白,三次报警信息分别是:第一次“>test”,第二次“>kin”,第三次“>test”。在分析这个案例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生化常见报警的原因:

1, >test,大于检测上限,即超过了检测范围的上限。一般是由于结果太高导致,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进行稀释,并获得检测结果。

2, >kin,即prozone错误(动态监测法),动态监测法会监测两个不同时间段内的反应速率,并进行比较,如果两个时间段的反应速率差异太大,计算的prozone值超出了设定的限值,说明发生了抗原过剩,触发报警。发生这个报警的原因其一是样品浓度过高,其二是限值设定不当。我们可以通过稀释复检样本或者用减量体积进行复检。

接着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正常的反应曲线:

以双试剂检测为例,样本和第一试剂混合后,检测的吸光度值为样本空白。仪器再加入第二试剂启动反应,最终达到反应终点时,吸光度值不再变化。生化仪用反应达到终点的吸光度值减去样本空白的吸光度值来表示待测底物的浓度。这种分析方法称为两点终点法。

铁蛋白的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的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对象为样本中的铁蛋白,试剂中的抗体与之反应形成浊度,反应混合液的吸光度值随之增加。当样本中所有的铁蛋白与试剂中抗体结合完毕后,反应结束,此时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值代表的便是样本中铁蛋白的浓度。所以铁蛋白检测的分析方法也是终点分析法。

当了解完报警信息和反应曲线以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案例:

案例经过:患者,女,51岁,因“病理诊断食管中段恶性肿瘤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铁蛋白检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检测,我们获得铁蛋白的结果为2030.8ng/mL,并且报警“>test”,第二次检测铁蛋白的结果为24217ng/mL,报警信息为“>kin”,第三次铁蛋白结果为144547ng/mL,报警信息为“>test”。首先我们看一下三次反应的曲线:

我们知道在罗氏生化分析仪中,报警是有优先级的;此例不寻常之处在于第一次报警是“>test”,第二次报警是“>kin”,一般我们会先遇到“>kin”,之后再遇到“>test”。我们设置的铁蛋白的线性范围是1000ng/mL,也就是说当检测出来的铁蛋白结果>1000时会标示“>test”的报警,但是如果当结果既>1000又触发了“>kin”的报警时是会优先报警”>kin”的,但是为何这个标本抗原过剩,第一次检测却未触发“>kin”的报警,而是在机器自动稀释了8倍(本室根据日常工作情况自行设置的稀释参数)以后才触发了“>kin”的报警呢?

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条反应曲线两个反应速率之比(如下左图机器设置参数:P37和P42吸光度的差值与时间之比和P37与P60吸光度的差值与时间之比的比值乘以100)是不在180与500之间,而第二反应曲线的两个反应速率之比是在这个区间的,所以第一次的检测结果并未触发“>kin”的报警,而第二次检测结果却触发了这个报警。

由两个反应曲线图中不同反应点吸光度可以看到第一次P37、P42、P60吸光度比第二次P37、P42、P60吸光度要高很多,原因究竟何在?首先,铁蛋白的检测方法是抗原抗体的透射免疫比浊法,当标本脂血时对检测结果会有影响,我们查看标本状态,发现该患者的标本确实是脂血状态。所以当第一次检测时,脂血干扰了P37、P42及P60的吸光度,比第二次检测8倍稀释的P37、P42和P60的吸光度要高很多。最后经手工稀释5倍,上机稀释10倍,我们获得了最终的铁蛋白结果,与机器自动稀释50倍结果比较接近。

总结:

首先从这个铁蛋白的检测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升高的铁蛋白历经了多个报警,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报警,就会将错误的结果发出去,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报警的意义,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结果是否准确。在此例中,由于脂血的干扰,导致触发报警的顺序不符合常规顺序,这就需要我们检验人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当我们发出错误报告时,会干扰临床医生的判断,耽误患者的治疗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其次,一份合格的标本对我们的检测至关重要,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实验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检测工作都是无效的劳动,检测结果会贻误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因此,正确采集标本是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有效的基础[1]。

[1]李小琴,陈思思,张永鸿。医学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管理模式改进后的效果评估[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6):2453-2456

作者:张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春哥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